被腰斩而亡的是(被腰斩而亡的是什么病
发布时间:2023-08-27 12:19:09 来源:互联网

1374年,大才子高启被朱元璋处以腰斩,朱元璋史无前例地亲自监斩。刑场上,高启冲着朱元璋高喊:“死有什么好怕的?功过是非,你说了不算,自有后人评说。”这还没完,临死前,他用最后的力气写下了三个血字。


(相关资料图)

朱元璋处死大臣无数,但是他亲自监斩的真没几个,而这高启则是头一个。高启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朱元璋如此兴师动众?因为他得罪了人,而且是一群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四处招贤纳士,吸纳人才。此时刘基向他推荐了高启。

这高启是元末明初有名的大才子。他和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此外,他还是“明初十大才子”之一,“吴中四杰”之一。有人拿他和王勃、骆宾王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这高启是真的才华横溢,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才子。

朱元璋一听,这么厉害个人才,那决不能让他闲着,必须入朝为官,好好发光发热。就这样。高启成了翰林编修,负责教授皇子们学问。这能够教导皇子的人,自然都是人中龙凤,由此足以看出朱元璋对高启的看重。

后来宋濂负责编撰《元史》,他觉得手下普遍水平不行,于是找到朱元璋,将高启讨要了去,一起编书,结果出事了。

高启这人,说他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都委屈他了,他的才华世所罕见。因此他经常引经据典地指出同僚的错误,一副看不起人的样子。时间一长,他他将同僚都得罪了一遍,很多人都看他不顺眼。

《元史》完成后,朱元璋很满意,他觉得高启这样的人才就不能闲着,于是调任他为户部右侍郎。

要知道,这可是正三品的官职,基本属于朝臣的顶点了。再往上,除了六部尚书,也就是丞相、太师寥寥数人了。朱元璋对高启的器重可见一斑。

按理说,得到领导的赏识,那是好事。高启应该感恩戴德、谢主隆恩才对。他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递交辞呈,请求告老还乡。

其实,高启一直淡泊名利,尤其厌恶朝政。他向往自由,寄情于山水。那才是他的追求,只可惜没人理解罢了。

朱元璋一开始以为他只是为了表示谦虚,故作推辞罢了。结果朱元璋再三挽留。高启却不为所动,一再请辞。

高启的行为无疑是打乐朱元璋的脸,虽然朱元璋最终批准了高启的辞呈,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元璋对高启是不满的。

于是,而那些早就看高启不顺眼的人,趁此机会在朱元璋面前说高启的坏话。

他们告诉朱元璋,这高启之所以辞官,是因为他心里惦记着张士诚,不愿意为朱元璋做事。他们甚至说高启私下里经常称赞张士诚,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朱元璋这才想起来,高启早年确实在张士诚手下做事,而且官还做得不小。高启愿意为张士诚做事,却不愿意为自己做事,是觉得自己不如张士诚吗?于是对高启心生芥蒂。

不过朱元璋也不是一般人,他不会因为朝臣几句话就妄杀名士的。所以高启得以过了一段悠闲、快乐的日子。

高启过得快乐,那些看他不顺眼的大臣自然就不乐意了。于是他们又隔三差五找到朱元璋,说高启写诗对朱元璋大不敬,其心可诛。

比如高启写过一首《题宫女图》,里面有句“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是写元朝宫闱之事,这些人却说是写的朱元璋。

再比如《青丘子歌》中,高启写道“不闻龙虎苦战斗”,当时朱元璋正在和陈友谅、张士诚大战。这些大臣说,这高启不支持朱元璋也就算了,他竟然不闻不问,明摆了看不起朱元璋。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时间一长,朱元璋对高启动了杀心,现在他就缺一个理由,一个能除掉高启,不用背负骂名的理由。直到1374年,朱元璋终于等到了机会。

当时,苏州知府魏观修建新的府衙,完工后,按照习俗,需要写一篇《上梁文》,祈求平安。这魏观也是饱学之士,和高启有些交情,于是他找到高启,求来一篇文章。谁也没想到,真是这篇《上梁文》,要了他们二人的小命。

有人向朱元璋报告:这魏观新建的府衙,正是当年张士诚的王宫旧址上。而高启的《上梁文》中,用到了“龙蟠虎踞”四个字。这可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毕竟这词只能为皇帝所用,就凭这四个字,朱元璋就可以说高启图谋不轨。

于是高启和魏观一起被下狱,判了个腰斩。朱元璋破例亲自监斩,他倒要看看,那个写诗讽刺自己,讽刺朝廷,看不上自己的高启,在法场上还能硬气吗?

高启的表现让朱元璋失望了,他依旧硬气,不仅高喊:“死有什么好怕的?功过是非,你说了不算,自有后人评说。”还用血写下三个“惨”子。

而朱元璋一向吃软不吃硬,面对高启的硬气,朱元璋下旨,在《大诰》特意加上一条“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莫其家,不为之过”。

意思是:你们这些名士,胆敢拒绝朝廷任命的,直接抄家处死。可见朱元璋对于高启的怨念有多深。

而高启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其实有些咎由自取。毕竟他把同僚几乎都得罪了一遍,连皇帝都被他打脸。他能活那么久,已经算是奇迹了。

公元前126年,主父偃被腰斩灭族,死前仰天长叹道:“我未获罪有宾客数千,朝中大臣无不怕我,如今我被灭族,竟无一人相送!

主父偃还没有发迹时,穷困潦倒,连借钱都无处可借。世态的炎凉,自身的因顿,使他对世间的一切充满了仇恨,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报复那些羞辱他的人。

他一度游历了燕、齐、赵等藩国,可始终不被任用,这更增加了他的仇恨。万般无奈,他孤注一掷地来到首都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

这次的冒险使他大有所获,汉武帝看到了他的才华,对他竟十分赏识,立即被授以官职。一年之内,他竟连升四级,官居显位。

有了权势,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施展了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纷纷收监治罪。哪怕只是从前对他态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过,极尽报复,不惜致人死地。

至于当初冷遇他的燕、齐、赵等藩国,他更是处心积虑地把一腔仇恨发泄在其国王身上。

汉武帝的哥哥刘定国,是燕国国王,他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妄,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媳妇强行抢来,据为己有。

主父偃正为如何报复燕王发愁,偏赶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了燕王的丑行。主父偃主动请缨,获准受理此案。他假公济私,不仅向武帝诉说此中实情,还添油加醋地编排了燕王其他"罪行",终迫使燕王自杀了事。

汉武帝的远房侄子刘次昌,为齐国国王。主父偃之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遭到齐王的拒绝。

为此,主父僵怀恨在心,便对武帝进言说:"齐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商业兴旺,民多富有,这样的大国如此重要,陛下应该交由爱子掌管,才可免除后患。"

主父偃的一席话打动了汉武帝那根多疑脆弱的神经,他于是被任命为齐国丞相,专门监视齐王的举动。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对齐王严刑逼供,肆意陷害,齐王吓得自杀而亡。

下一个报复目标自然是赵王了。赵王刘彭袒深知这一点,索性来个先发制人,抢先上书汉武帝,揭发主父偃贪财受贿,胁迫齐王。

主父偃这次猝不及防,陷人被动。他被收监下狱,承认了受贿之罪,却拒不承认胁迫齐王的罪名。

汉武帝本不想杀他,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百般进馋,说他胁迫齐王,离间陛下的骨肉,非杀不可。加上主父偃平时树敌太多,竟然满朝文武没有人肯为他说一句好话,终使武帝狠下心来,将主父偃族灭。

主父偃有此下场是可以预见的。早有人劝戒他说:"做人不能太过霸道,不留余地。你如此行事,实在过分,我真为你担心哪!"

主父偃却不以为然,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大丈夫生不能五鼎而食,死难免五鼎而烹。我求官奔波四十余年,受尽屈辱,今朝大权在手,怎能不尽情享用?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有私心,穷困时连父母、兄弟、朋友都不肯认我,我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说法?”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受尽屈辱的主父偃立志发奋图强,出人头地是对的,但是他位极人臣后用权势来报复社会就不对了。这样做只会众叛亲离,自取灭亡。

#文史那些年# #我要上 头条# #今日头条#

下面是一份名单:中国历史上惨死的有贡献的名人。

看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比干,被剜心而死。

~荀瑶,头颅被做成了酒器。

~吴起,被乱箭射死。

~商鞅,被五马分尸。

~李斯,被腰斩后剁成了肉泥。

~彭越,被剁成肉糜后分食。

~方孝孺,被凌迟处死,诛十族。

~韩信,被诛三族。

~韩非子,被毒酒毒死。

~岳飞,被缢首。

~解缙,被扔在雪地里冻死。

~刘伯温,被人下毒慢性中毒而死。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诛九族。

~蒙恬,被斩首,诛三族。

~白起,被毒杀。

~蓝玉,被剥皮处死,诛三族。

看来,一个人,终究只能自己保护自己。品行无用,善恶也无用。

所谓好人有好报,那是蒙人的鬼话。真想做一个有为的好人,你必须有义无反顾的勇气。

雍正十二年(1734年),俞鸿图被腰斩。由于他没有贿赂刽子手,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 被斩为两截的俞鸿图并没有立即咽气,他颤抖着手用手指蘸自己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痛苦万分地死去。

监斩官邹士恒把现场状况陈述给雍正,连一向残暴的雍正都觉得“腰斩”刑法太过残忍而下令废止。这个自周朝诞生的古老刑罚自此而止。

腰斩酷刑的诞生最开始源于文明进步,没错就是进步。

刑罚是随着权力的诞生而诞生,为维护权力的威严而设置。

早在夏商时期,以习惯法为主,刑罚的主要类型是死刑、肉刑、徙刑,但是具体的执行手段有很多种,比如商朝死刑就有斩、戮、炮烙、脯、醢、殄,这个时候的刑罚特色就是临事制刑,刑罚方式保持着比较多的原始野蛮风俗。

到了周朝推翻纣王统治后,对于刑罚的态度就是明德慎刑,同时为了标榜自己与商纣残暴不同,在刑罚形式上做出了文明性的进步,废除残酷旧刑。

所以到了周朝,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死刑形式主要有斩、杀、焚、踣、车裂等,其中斩就是腰斩,它作为死刑正式刑罚之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腰斩虽然为后世称为酷刑,但是相比同时期的磔、踣一类的刑罚,相对比较温和,但是其残酷本色依然是历代最惨烈的刑罚之一。

腰斩刑罚的惨烈在于受刑人一时半会死不了,惨嚎不绝,能给围观的人形成极大的威慑。而在行刑的过程中,受刑人往往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讨饶,达成统治者震慑的目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逐渐被废止。但是腰斩被统治阶层保留下来,作为明文规定的正式刑罚存在。

凡罪行极重触怒天威之人,大多被判处腰斩之刑。腰斩刑下最有名的当属李斯,晁错等人,而清朝时期的俞鸿图作为腰斩刑罚最后一人也“荣“列其中。

俞鸿图为什么会被判处腰斩之刑呢?纯属被小妾拖累,触了雍正逆鳞。

俞鸿图本是雍正心腹,然而他的小妾贪婪,趁俞鸿图担任河南学政,主持科考时,与仆人私下售卖考题,被河南巡抚汪士俊弹劾。

雍正生平最恨的一件事就是贪污。雍正从康熙朝后期,就主持国库欠款追讨事宜,对贪官污吏真是痛恨到骨子里。

然而如今作为自己的心腹居然闹出满城风雨的贪腐案件,对饱受争议的雍正来说,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岂能不怒。

更何况科考取士,历来是皇帝最关心的事情,但凡涉及科考必定是大案。

俞鸿图偏偏被传在科考上受贿,触犯雍正两大忌讳,一般的刑罚根本不足以解雍正心头之怒,但这又不是谋反之类大罪,不能判处凌迟,那最适合的就是腰斩了。

为了震慑百官,雍正亲自下旨,让俞鸿图亲家邹士恒监斩,百官围观。

邹士恒这个监斩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生怕出现其他意外连累自己,所以直到俞鸿图要上刑场了才告诉他判处的是腰斩之刑。而这一举动也害惨了俞鸿图。

腰斩刑罚虽然惨烈,但是行刑的刽子手早已掌握一门技巧。

在行刑时,偏上一点,因为人的主要脏器都在上半身,受刑者就能快点去世,减少痛苦;偏下一点,因为主要器官没事,人就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去世。

那偏上还是偏下,就看犯人家属的打点情况。

所以一旦有罪犯被判处死刑,他的家人就赶紧给贿赂刽子手,哪怕没钱也要借钱贿赂,目的只有一个,刽子手下手的时候快一点,让犯人少受罪。

俞鸿图之所以腰斩处刑现场这么惨烈,就是因为没有时间去贿赂刽子手。

刽子手没收到钱,心情自然不好,于是下刀时偏下了一些,俞鸿图挣扎了半个小时后才断气,断气前,颤抖着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

雍正听闻邹士恒对刑场奏报后也觉得腰斩刑罚太过惨烈而废止。自此这个沿袭三千年的酷刑终于封刀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刘洋. (2011). 古代刑罚与刑具.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白丁俗客

编辑:小甲

公元前208年,大秦丞相李斯,一家100多口人被押往刑场,随着刽子手刀起刀落、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落满刑场,李斯更是被腰斩成两段,痛苦着伸着舌头、瞪着双眼、死不瞑目……

腰斩是古代社会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自周朝开始到清朝雍正时废除,期间无数人惨遭此刑,受刑之人真的是生不如死,极其痛苦。李斯或许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大秦丞相,最后却要如此凄惨地离开人世!

然而面对李斯的惨状,围观的人群中不管是文人士子还是平民老百姓不但没有一丝怜悯,反而拍手称快,一边鼓掌一边骂道:“呸!真是活该,这个不忠不义,两面三刀的小人!”

李斯作为是秦始皇最得力的助手,在大秦扫灭六国、励精图治的过程中确实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在为人处世上,确实很不地道,也难怪观刑的人对他如此的评价。我们不妨来看看李斯生前所做的一些事。

李斯是楚国人,出身平民,曾跟着荀况学习帝王之术和法家之学。学成之后的李斯为了寻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于公元前247年来到当时最为强大的秦国,然而李斯纵然有一身本领,但是处处碰壁,入仕之路并不顺坦,无奈之下,他投靠了丞相吕不韦。

吕不韦对于李斯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但自己非常重用李斯,还经常在秦王嬴政面前举荐李斯,于是李斯慢慢地走进嬴政的视线里。

当时的秦王嬴政年纪尚小还没亲政,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里,然而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他和吕不韦之间的权利之争也慢慢地凸显。

面对如此情况,李斯不但没有念及吕不韦的知遇之恩,反而在秦王嬴政面前,大肆诋毁吕不韦,更甚者当吕不韦被秦王嬴政逐出咸阳城的时候,李斯为了避嫌,连送行这样起码的尊重也没了,说李斯欺师灭祖一点也不为过。

其次,李斯对待同窗好友也不咋地,当年李斯求学过程中与一个叫做韩非子的同学关系不错。韩非子是韩国公子,一直在韩国效力企图发展母国,然而无奈的是他的抱负一直不能实现,于是转而投靠李斯来到秦国。

韩非子非常有才,其能力可以说在李斯之上,他所著作的《孤愤》《说难》等著作让嬴政非常赞赏,于是嬴政准备重用韩非子。

李斯看到这种情形,不但不为同学高兴,反而担心韩非子会取代自己,于是想尽办法,让秦王嬴政除掉韩非子。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李斯不顾同窗情谊,一心要致韩非子于死地,不幸的是秦王嬴政对李斯的话非常认同,于是把韩非子打入死牢,虽然之后秦王嬴政后悔了,但是见到韩非子时,已经被李斯在牢里迫害致死了。李斯对于同窗好友可是一点也不手软啊。

另外李斯对于秦王嬴政也不忠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巡游过程中突然暴毙,本该主持大局,实现大秦权力平稳交接的丞相李斯,为了一己之力,联合赵高竟然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胡亥乃是矫诏篡位:“(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所以说秦始皇嬴政死后,李斯并没有按照他的遗愿来安排后事,而是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李斯是一位欺师灭祖、不忠不义的小人,他的所作所为不但埋葬了大秦帝国,也断送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真是罪有应得!

秦二世二年七月,一代名相李斯在咸阳被当街处腰斩而死,连带着·三族也被夷灭,在受刑当天,李斯抱着自己的小儿子痛哭流涕道:“要知今日,何必当初。"

众所周知,李斯因为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旷世奇功,所以备受秦始皇信任。

到最后又为何会被腰斩呢?

晚年的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突发疾病去世,临终前秦始皇留下遗诏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最疼爱的孩子,公子扶苏。

而负责传诏的宦官赵高与扶苏关系不和,他担心扶苏登基后会对自己不利,就是为了这样的一己私利。于是便打算和丞相李斯商谋篡改遗诏,改立好控制的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帝。

其实李斯原先是不赞同的,但赵高对李斯说了一句话,李斯便不再犹豫了。那就是告诉他如果扶苏为帝,他的相位必然会动摇,而如果胡亥登基,李斯在朝的位置则将更加无人可动摇了。

李斯还是经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同赵高联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

胡亥登基后果然重用赵高,也成为一代暴帝,实行残暴的统治。

各地百姓及原六国贵族因不满秦朝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大秦帝国也迅速走向坍塌边缘,民不聊生。

李斯后来也因触怒胡亥和赵高,被打上谋反罪名,在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被夷灭三族。

一代名相,却因私心过重,与虎为皮,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对于李斯大家有怎么看法呢?

#历史上有哪些结局很惨的名人#

1734年,俞鸿图被腰斩后,上半身一直在地上打滚,口中不断发出极度痛苦的呻吟声,并且用手蘸着自己流出的鲜血在地上连写了7个"惨",才慢慢痛苦地死去。

监斩官邹生恒事后在向雍正汇报时,流着泪描述了行刑时的惨状,雍正帝听罢也是长叹一声说此刑太过残酷,然后下诏废除腰斩之刑。

自此,腰斩这种酷刑正式退出成史舞台,俞鸿图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处以腰斩的官员。

俞鸿图身犯何罪,要被判处以如此极刑,死得如此凄惨呢?

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家境贫寒。1712俞鸿图凭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终喜得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点了翰林。

1732年,俞鸿图被外放为河南学政。学政又被尊称为“学台”,地位很高,因为这个职位掌管全省学校政令,三年一任,负责人为国家选拔输送人才。

严格来讲,学政不属于地方官员,他们都是由朝廷严格选拔,皇帝亲自委任下放到地方,可以说是皇帝在教育行业的钦差大臣。

在清代的官制体系中,学政的地位很高,在文官中仅次于督抚,高于布、按二司。

对于那些小京官来说,能外放学政又或是外放乡试考官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做满一任学政,对仕途前程非常有帮助。纪晓岚、张之洞等清朝名臣,都做过学政。

俞鸿图出身寒门,靠勤奋苦读实现身份的转变,廉洁爱民。到了河南之后,俞鸿图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当地的教育发展上。

在封建时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出仕为官的必经之路。很多纨绔子弟,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就只好在歪门邪道上动脑筋,花重金去贿赂考官。

就有不少考官见钱眼开,收受贿赂,中饱私囊,为富家子弟大开方便之门,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败坏了考风。

俞鸿图作为一名负责乡试的学政,自然少不了会有许多富家子弟试图贿赂他。俞鸿图对此一向深恶痛绝,将行贿之人纷纷拒之门外。

每次考前,俞鸿图也会一再强调考场纪律,并安排相关人员对考生严格搜查,以杜绝考生作弊的可能性,力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令俞鸿图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如此慎重细致,但有些事情真的是防不胜防。俗话说家贼难防,俞鸿图最终命丧于自己宠爱的小妾和仆人手中

那些贿赂不了俞鸿图的人,跑去贿赂他的仆人,仆人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便联合俞鸿图的小妾林氏一起作案,帮助考试生作弊。

原来每次考前,俞鸿图整理考题时,他的小妾林氏都会在旁借机偷看,并将相关资料誊写一份,借伺候俞鸿图更衣的间隙贴在俞鸿图的官服里面,夹带出去。

俞鸿图穿着官服进入考场后,仆人又会借为其更衣之机脱下官服,悄悄地撕下官服里贴的资料,送给预先约定好的考生。

俞鸿图的仆人和小妾林氏,通过这种帮考生作弊的方法,一共收受贿赂一万多两银子。这一切暗箱操作,俞鸿图丝毫没有察觉到。

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一些纨绔子弟考出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之后,众人开始议论纷纷。但俞鸿图却始终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歪,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一年,河东总督王士俊来河南时,就有考生向王士俊告发了俞鸿图。王士俊多方了解下发现果有此事。

王士俊立刻上表雍正,弹劾俞洪图,指控他科场舞弊、收受贿赂。

雍正帝一向对科举舞弊行为深恶痛绝。见表后震怒,立即派户部侍郎陈树萱前往河南会河东总督王士俊一起审理俞鸿图案件。并指示若有徇私枉法,定将严厉处绝。

起初,面对所有指控,俞鸿图坚决否认,一直喊冤。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审理与查证后,俞鸿图的仆人和小妾林氏都承认了收受贿赂。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俞鸿图一不得不低头认罪。

王士俊和陈树萱向刑部提出了将俞鸿图处斩的意见,刑部同意并报于雍正审批,最后将俞鸿图定为腰斩。

俞鸿图亲家邹升恒受命接管俞鸿图的职务并监斩,让犯人亲属接替犯人的职务并由他施行酷刑,可谓残酷无情至极,雍正就是想以此震慑群臣。

邹升恒自然是如履薄冰,不敢与俞鸿图事先有任何接触,更别说把此刑罚告知俞鸿图了,直到俞鸿图被绑赴刑场时才告诉他是要执行腰斩。

通常刽子手执行腰斩,犯人若想快死,必须要先给钱。而此时俞鸿图已经来不及准备,也没人敢帮他,刽子手按例就给了个慢死,于是就出现了开头凄惨的一幕。

正直清廉的俞鸿图最终因为枕边人的贪婪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状之惨,实在令人可悲可叹。

雍正十二年3月12日,俞鸿图被判腰斩押到刑场行刑。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被处以腰斩的俞鸿图并没有马上死去,他痛苦地用手指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刑场的地上画了七个“惨”字后,才痛苦万分地死去。

古代,在处以腰斩时,家人都会给刽子手点好处,这样刽子手下手会准确到位,让人能立刻死去。

腰斩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法。它起源于周王朝的时期 ,是用利器将犯人的腰部进行多一次切割 ,使犯人的身体一分为二以达到处死犯人的目的 。

十分的残酷。而且行刑后犯人是否能够立即死去,还得看刽子手下刀的部位。

如果下刀在上一点 ,就能早点 咽气。因为人的重要内脏器官 都在上部。如心,肝,肺等。

而如果从腹部的脐根下刀,就会触到就是大肠,胃部等相对来说比较次要的器官。这时,犯人在清醒的意识下,感受到自己的躯体一分为二,忍受着长时间的疼痛折磨。要么疼死,要么流血而死。这样才能气绝身亡。

在这种情况下,早一点死去,都成了难得的奢求。

所以,犯人的家人为了让被腰斩的人,不至于死得那么的痛苦,就会去贿赂刽子手。叫刽子手行刑时,往上一点的部位切割。好让他死得快些。

但如果犯人的仇家想让犯人死得更难受,也会贿赂刽子手,叫他往下一点切割,让他慢点,忍受着痛苦地死去。

但不管贿赂不贿赂,要斩这种极刑,对犯人都是一种极大的身体和精神的折磨。死亡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受过腰斩的人有不少。如:大秦丞相的李斯,被腰斩于阳城外,汉景帝时,为了平定诸鄇之乱,下令腰斩了晁错。

而俞鸿图被处极刑腰斩后的惨烈情景 ,震惊了监斩官邹士恒。于是他写了奏折上报给 雍正皇帝。

当雍正皇帝看到奏折后,他这么一个刚强的人都禁不住浑身冒汗。感觉腰斩这个刑法,实在太残忍了。于是就废除了腰斩这种刑法。这样,俞鸿图就成了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让雍正皇帝废除了,这种残酷的刑法。

而古代的人在被处以腰斩的刑法时,在行刑前贿赂刽子手。希望能够死得快些,而不用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这或许是人本性中的人道吧。

参考资料:《正说清朝三百年》

自古以来,为什么腐败分子如韭菜,割了一批又一批,永远割补完?为什么反腐永远在路上,而不能跳出其周期率?

历代王朝刑法不可谓不严厉,反腐的法律也不可谓不完备。腐败分子的下场不可谓不可悲。流放的,腰斩的,砍头示众的,抽筋剥皮的……想想都血腥,看着让人心惊肉跳!

翻开古代线装书,打开一部二十四史。一代代王朝无不由腐而败,先腐后亡!“秦人无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于是有人说,“历史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没有从历史中获取教训”。这句话对也不对。“不对”,有的方面也确实从中获取了教训,不然社会就不会进步,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对”,是有的方面仍然重复昨天的故事,并没有从中获取教训,取得进步。

有的方面想改变确实很难,比如私有制内的人的私心,这是历史顽疾,几乎进入骨髓刻进基因。人的私心,甚至被定为人性。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历代王朝前腐后继了。历代王朝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也就是说,天下是个人的,这标榜的天下私有。既然私有是合法的,是正当的。皇帝权力最大,富有四海。大臣应紧随其后,封国封侯。其他按权利大小,依次分配。这也就等于昭告天下,官位越高,权力越大,获利越多。当官发财,自然成为人们心之所向,时间长了自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大家也就都想当官,都想获得权力。这个权力无论是白色的还是灰色的,都能获利。人们不但追求这种权力,而且追求其权力最大化,也就是世袭,垄断,形成固化阶层。所以,当官只是手段,发财方为目的。发了财,才能更好地维护世袭,维护垄断地位。反腐,相当于断其维护垄断地位的血脉,釜底抽薪。自然,这对于当权者来说,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冒险也要以身试法。

资本主义不过是封建主义的延续,披着华丽的外衣,很具有迷惑性,本质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维护其的垄断地位。也就是维护其获利的权力,维护这种获利权力的长期性。

一句话,不去私有化,不去私有制,反腐永远在路上。

十大惨死的忠臣

1.第一位:商鞅,五马分尸。秦国的雄起,离不开商鞅

的变法,然而,最终被好搭档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五

马分尸。

2.第二位:岳飞,赐毒而亡。南宋抗击名将岳飞被诬陷

入狱,连同长子岳云一同被害。

3.第三位:韩信,诛杀三族。韩信足智多谋,可惜竟被

吕后一道密令将他骗到皇宫,用竹签扎死。

4.第四位:袁崇焕,凌迟。袁崇焕是明朝末期著名的抗

清名将,却被崇祯猜忌,被下令凌迟处死。

5.第五位:晁错,腰斩。晁错向景帝谏言削藩,巩固了

皇权,可到头来汉景帝听信谣言,下令腰斩晁错。

6.第六位:韩非子,毒死。韩非子能力出众,李斯十分

妒忌,在秦王面前搬弄是非,最终被秦王下令赐毒而

亡。

7.第七位:刘伯温,慢性毒药。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

据说被胡惟庸下了慢性毒药,日积月累在京城去逝。8.第八位:李斯,腰斩。李斯辅佐秦王赢政出谋划策,

但胡亥上位后被赵高陷害,最终惨遭腰斩。

9.第九位:方孝孺,诛杀十族。方孝孺才学颇广,拒绝

替朱棣写即位诏书,最终十族被诛。

10.第十位:解缙,雪地冻死。解缙是明朝一代文豪,

却因为自己的直言进劝,被永乐帝忌惮,最终被人拖到大雪中活埋,直接冻死。#明朝果然很有料# #我要上头条# #忠臣# #忠臣良将#

本文被腰斩而亡的是(被腰斩而亡的是什么病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